我正在尝试评估对某些数据进行聚类所需的正确聚类数量。
我知道这可以通过使用Davies–Bouldin指数(DBI)来实现。
要使用DBI,你需要计算不同聚类数量下的DBI值,最小化DBI的值对应的聚类数量即为所需的正确聚类数量。
问题是:
如何使用DBI判断2个聚类是否比1个聚类更好?那么,当我只有1个聚类时,如何计算DBI?
回答:
显然,仅考虑所有聚类的平均DBI
并不是一个好主意。
当然,增加聚类数量 – k
,如果没有惩罚,总是会降低聚类结果中的DBI值,极端情况下,如果每个数据点都被视为一个聚类,那么DBI
将为零(因为每个数据点与其自身的质心重合)。
如何使用DBI判断2个聚类是否比1个聚类更好?那么,当我只有1个聚类时,如何计算DBI?
因此,如果你仅使用平均DBI
作为性能指标,很难说哪个更好。
一个好的实用方法是使用肘部法。
另一种方法是查看作为聚类数量函数的解释方差百分比:你应该选择一个聚类数量,使得增加另一个聚类不会显著改善数据的建模。更具体地说,如果你绘制聚类解释的方差百分比与聚类数量的关系图,前几个聚类会增加很多信息(解释很多方差),但在某个点上,边际收益会下降,图中会出现一个角度。聚类数量应选择在这个点上,因此称为“肘部标准”。
关于选择最佳聚类数量的其他一些好方法: